HACCP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
HACCP认证顾问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顾问
HACCP认证培训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内审员培训
HACCP认证辅导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建立辅导
HACCP认证申请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申请
证书有效可查
公司机构正规
审核流程协助推进
价格费用优惠面议
适用标准V1.0
周期40天左右
申请材料顾问协助
所需资料整套备齐
办理流程按辅导要求进行推进
1、目的
确保所有实施危害分析所需的相关信息的保持和更新。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实施危害分析所需的相关信息的收集、保持和更新,包括产品描述、流程图(含布置图)和工艺步骤的编制、确认。
3、职责
3.1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实施危害分析所需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审核、确认,保持和更新。
3.2管理者代表负责施危害分析所需的相关信息的批准。
3.3各部门参与和配合完成危害分析预备步骤,并报告相关信息不适合情况。
4、程序
4.1危害分析的预备步骤包括产品描述、布置图和流程图的绘制、过程步骤和控制措施的描述,以收集、分析、确定和验证危害分析的相关信息。
4.2危害分析预备步骤的输出进行验证,确保其与实际生产和管理运行完全一致。
a)在危害分析预备步骤的开始和进行当中,食品安全小组应与相关信息涉及的或岗位进行充分沟通,保证信息的可信性和充分性。
b)危害分析预备步骤的输出终确定前,食品安全小组应与这些输出涉及的或岗位共同进行现场验证。可通过现场核对验证其是否符合现状。验证应有记录。
c)生产管理情况有变,危害分析预备步骤的输出不适合时,相关部门应将不适合情况报告食品安全小组,由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
d)危害分析预备步骤的输出与现状不一致时,应修订相关的输出或纠正运作,以达到二者一致。修订相关输出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纠正运作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进行。
4.3实施危害分析所需的相关信息是公司受控文件,其编审、发放、标识、使用、更改等控制按《文件控制程序》和《记录控制程序》要求进行。
4.4产品描述
4.4.1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对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一种终产品、原料、辅料、与食品接触材料的产品特性进行描述,编制产品描述表,作为工作文件。
4.4.2产品描述应识别有关的食品安全法定的要求,并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
4.4.3终产品描述表应包括如下方面的信息,详略程度应足以进行危害分析。
a)产品名称或类似标识,以及加工场所;
b)成份,包括使用的原料;
c)加工方式:如热处理、冷冻、盐渍、烟熏等;
d)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如温度,PH值,水分活度等;
e)预期保质期和贮存条件;
f)预期用途:识别各种产品和(或)过程类型的使用者和消费者如公众、特定群体(老人、婴儿等)、再加工的食品企业,并应考虑消费群体中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的易感人群;识别预期的处理如直接食用、加热后食用,作为其他食品的原料再加工使用,并应识别非预期但可能会出现的产品的误处理和误用。
g)包装形式、方法和材料;
h)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标识,和(或)处理、制备和使用说明书;
i)分销方式:包括运输和销售。
4.4.4原料、辅料、与食品接触材料描述表应包括如下方面的信息,其详略程度应足以识别和评价食品安全危害。
a)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
b)配制辅料的组成,包括添加剂和加工助剂;
c)产地;
d)生产方法;
e)交付方式,包装和贮存条件;
h)使用或加工前的预处理;
i)与采购原料和辅料预期用途相适宜的食品安全接收准则或规范。
4.5描绘布置图:
反映加工场所的平面结构、设施设备位置,表明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废品、垃圾以及人员在内的流动情况,应特别标明虫害、鼠害的防治设施。
4.6产品或过程类别的流程图
4.6.1食品安全小组负责绘制管理体系覆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所覆盖产品或过程类别的流程图。
4.6.2流程图应清晰、准确和足够详尽,提供食品安全危害可能出现、增加或引入的信息。
4.6.3流程图应包含如下信息:
a)所有操作步骤的顺序和相互关系;
b)源于外部的过程和的工作;
c)原料、辅料和中间产品投入点;
d)返工和循环点;
e)终产品、半成品和副产品转出点及废弃物的排放点。
4.7过程步骤和控制措施的描述
4.7.1食品质量、安全小组负责利用操作性前提方案和产品描述提供的信息食品安全小组对与流程图对应的每个步骤进行详细的说明。
4.7.2描述应包括如下内容,并规定其严格程度以满足实施危害分析所需。
a)流程的操作和活动;
b)所使用的设施设备和工具;
c)投入或产出的物料;
d)过程参数(如温度、添加物的点/形式,流程等)、应用强度(或严格程度)(如时间、水平、浓度等)和加工差(相关时);
e)影响选择控制措施及其严格程度的外部要求(如来自顾客或主管部门)。
4.7.3可能的控制措施包括贯穿食品链的各种应用措施,包括:
a)食品处理和消费的良好操作规范(农业、动物养植、卫生)和良好消费者规范;
b)包括于加工、分销(含运输)、贮藏和零售中应用的方法;
c)食品的内在因素(如pH值和水活度)中;
d)当以批次为基础时,还包括在检验程序基础上的分类,如产品抽样和测试;
e)预期使用,如特定预期使用、打开包装前和打开包装后的保质期限,以及其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用于/指示顾客的标识。
4.7.4只要可能,控制措施应直接针对食品安全危害的原因或根源提出。
质量验收操作
检查运输工具
运输工具是否清洁,是否存在可能导致交叉污染的情形。应低温保存的食品,是否采取冷藏或保温措施。
检查相关
除以上材料外的其他如出库单等,都应在验收时要求供应商提供,并做到货证相符。
检查运输过程食品保存温度
验收时应按以下要求检查食品温度:(1)产品标注保存温度条件是否与产品标签上的温度条件一致。()散装食品或没有标注保存温度条件的,具有潜在危害的食品应冷冻或冷藏条件下保存;热的熟食品应保存在60℃以上。(3)测量时包装食品应将温度计放在两个食品包装之间;散装食品应把温度计插入食物中心部分。为避免污染食品,温度计使用前应进行清洁,测量直接食品的还应进行消毒。
检查预包装食品标签
食品的标签应包括以下内容:品名、厂名、生产日期、保质期限(或到期日期)、保存条件、食用或者使用方法、加工食品标签上应有“QS”标志。
感官检查
食品质量的感官鉴别可以通过看、闻、摸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看——包装是否完整,有无破损,食品的颜色、外观形态是否正常。
•闻——食品的气味是否正常,有无异味。
•摸——检查硬度和弹性是否正常。
认真填写记录进货台账
台账应记录供货单位基本情况、进货时间、食品名称、批号、规格、数量、供货商及索证索票情况等内容。
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食品使用完毕后两年。
进货台账的样式,采用电子台账记录也应包含上述内容。
以用定购
采购食品遵循使用多少采购多少的原则。

1. 目的
建立相应的体系,以限度的减少欺诈或参假食品原材的采购风险,而且确保所有的产品描述和承诺合法,准确且属实。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食品安全所涉及的所有供应商。
3.职责
采购部:对于所有供应商原材料索取相关资料。
采购部:对供应商原材料提供的检验报告进行核实验证。
4. 程序
4.1信息来源于:行业学会,来源,私有资源中心。
4.2对所有食品原材料或原材料组进行成文的脆弱评估,以评定或冒牌的潜在风险,考虑以下因素:
4.2.1掺假或冒牌的以往证据(主要参照《151种非法食品添加物》)
4.2.2掺假或冒牌更具吸引力的经济因素。
4.2.3通过供应商接触到原材料的难易程度。
4.2.4识别参加常规测试的复杂性。
4.2.5原材料的性质。应保持对薄弱性评估的审核,以反映潜在的风险对经济情况和市场情报的变化。应每年进行一次正式的审核。
薄弱性评估表如下:
评估规则:
a原物料特性:原物料本身特性是否*被掺假和替代。风险等级:高----*被掺假和替代;中----不易被掺假和替代;低----很难被掺假和替代。
b过往历史引用:在过去的历史中,在公司内外部,原物料有被掺假和替代的情况记录,风险等级:高----多次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中----数次被掺假和替代的纪录;低----几乎没有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
c经济驱动因素:掺假或替代能达成经济利益。风险等级:高----掺假或替代能达成很高的经济利益;中----掺假或替代能达成较高的经济利益;低----掺假或替代能达成较低的经济。
d供应链掌控度。通过供应链接触到原物料的难易程度:风险等级:高----较*接触到原物料中,在供应链中较难接触到原物料。
e识别程度:识别掺假常规测试的复杂性。
风险等级:高----无法通过常规测试方法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中----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需要较复杂的测试方法,无法鉴别出低含量的参加和替代;低----较*和快速的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检测精度高。
注:危害性:根据发生的可能性判定分值为1-6分,其中高风险划分有(*产生6分,较*产生5分);中风险划分有(一般产生4分,轻微产生3分);低风险划分有(基本不产生2分,不产生1分)
等级分数评判结果判定:
5-10分为低风险,可忽略不计的原料,不必采取下述行动,11-16分为中风险,不大可能掺原料有新的信息时要再评估,17-30分为高风险,有可能掺原料,需要采取下述行动控制。
4.3在原材料被看作是掺假或冒牌的高风险的情况下,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或测试流程。
4.3.1采购要求供应商提供原材料担保书。
4.3.2每年提供一份第三方检测报。
4.3.3要求成品包装上贴有或取决于包括以下各项在原材料状态的标签或承诺声明包含以下内容:
4.3.3.1具体来源或原产地
4.3.3.2种植/变种承诺
4.3.3.3保证状态(如**良好农业规范)
4.3.3.4生物状态
4.3.3.5身份保持
4.3.3.6特定商标命名成分
5、对供应商生产方法作业承诺声明的情况下,我司有必要向供应商索取。
5.1销售配送记录,作业承诺声明的配送服务流程,并识别污染或身份丢失的区域,应建立适当的控制,以确保承诺声明的完整性。
5.2,部门近公布的易掺原料,应立即采取相应行动控制。

所有评价合格的供方都列入《合格供方名录》,在有采购需求时使用。
供销部门应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大供方队伍,为采购提供更大选择空间。
已有的供方应在适当时机保持再评价,填写《供方评定记录》(复评),确保其持续合格的供应能力:
a) 每年应进行一次再评价;
b) 当出现严重的质量不合格时进行。
c) 如果连续二次出现供应不合格,应取消其合格供方。
C类采购品的供方根据了解样品或实物,以及单、效应在采购前对其进行能力、质量和价格方面评价比较,不做评价。
顾客供料或由顾客的采购不作供方评价,但应将供方表现及时反馈给顾客。
采购计划和实施
采购部每月根据物资需求情况编制《月度采购计划》,
原料采购:采购部根据生产计划和市场需求、订单信息,制定原辅料的采购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实施采购。
包装物料采购:由采购部根据顾客订单的需要,编制《采购合同》,经总经理批准后采购,包装物料应提供相应的质量要求和图示要求,顾客提出的包装物料要求应进行存档。
《采购合同》须充分表述采购对象的信息,如产品或服务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交付方式、质量要求。
A、B类采购品只能选用《合格供方名单》中的供方提供,如果不能从《合格供方名单》选择合格供方,应执行4.2条的规定,或由总经理批准选用其他供方。
A、B类采购品的采购,应与供方正式签订《采购合同》编制订购单由供方确认并出具送货清单。适用时,合同应明确采购物资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交货期、产品或服务标准、检验规程或规范、交货方式和地点。
实施采购前,应向多个供方进行产品调查才能决定采购。
每次采购活动结束,供方均要出具和相应报销凭证和质量保证书。

是否对原料、辅料、包装材料进行危害识别和危害水平的确定?
原料、辅料、包装材料进行危害识别和危害水平的确定是否合理,依据是否充分?
危害识别是否考虑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危害识别是否考虑到顾客对产品的预期要求?
是否制订了危害控制措施,并进行确认? 在HACCP计划书中,对原料的、辅料、包装材料进行了特性描述时,同时进行危害识别,并列出了相应的依据。
通过和HACCP小组成员交流,和提供的证据的显示,危害识别和危害水平的确定合理,依据充分。
在确定危害时,充分考虑的国家相关强制的标准的要求及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的要求,并根据原料的产地来源进行危害分析技术报告。
公司的生产的产品都是面向国内市,顾客对产品暂时没有提出特别要求。
有根据危害水平和工序的先后顺序和前提方案情况,制订了控制措施,具体HACCP计划书的危害分析表。
HACCP(Hazard 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表示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但不代表健康方面一种不可接受的威胁。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节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防止危害的发生。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每一步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
实施HACCP体系有以下优越性:
1.强调识别并预防食品污染的风险,克服食品安全控制方面传统方法(通过检测,而不是预防食物安全问题)的限制;
2.有完整的科学依据;
3.由于保存了公司符合食品安全法的长时间记录,而不是在某的符合程度,使部门的调查员效率更高,结果更有效,有助于法规方面的人士开展调查工作;
4.使可能的、合理的潜在危害得到识别,即使以前未经历过类似的失效问题。因而,对新操作工有的用处;
5.有更充分的允许变化的弹性。例如,在设备设计方面的改进,在与产品相关的加工程序和技术开发方面的提高等;
6.与质量管理体系更能协调一致;
7.有助于提高食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食品安全的信誉度,促进贸易发展。
http://iso9001fsc1.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