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CP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
HACCP认证顾问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顾问
HACCP认证培训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内审员培训
HACCP认证辅导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建立辅导
HACCP认证申请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申请
证书有效可查
公司机构正规
审核流程协助推进
价格费用优惠面议
适用标准V1.0
周期40天左右
申请材料顾问协助
所需资料整套备齐
办理流程按辅导要求进行推进
1、目的
确保每类产品和(或)过程合理预期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得到全面识别和适当评估,并确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或控制措施组合。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产品危害分析过程,包括食品安全危害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措施的识别和评价过程。
3、职责
3.1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实施食品安全危害和控制措施的识别和评价。
3.2管理者代表负责食品安全危害和控制措施的识别和评价输出的批准。
3.3各部门参与和配合食品安全危害和控制措施的识别和评价。
4、程序
4.1危害的识别
4.1.1危害识别的输入:
a)危害分析预备步骤的输出:产品描述表、布置图和流程图、过程步骤和控制措施的描述等;
b)经验;
c)外部信息,尽可能包括与所论该类产品有关的流行病学和其他历史数据;
d)来自食品链中,与终产品、半成品和食品链终端(消费阶段)食品的安全可能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
4.1.2危害识别的步骤:
a)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部门都应参加食品安全危害的识别,并提交初步的《食品安全危害初步清单》(初稿),明确每一个产品或过程流程图上的每一个步骤的所有危害发生的可能性。
b)食品安全小组将各部门识别的安全危害初步清单(初稿)进行汇总形成《食品安全危害初步清单》(讨论稿)。
c)必要时,食品安全小组组织各部门对《食品安全危害初步清单》(讨论稿)进行会审,并食品针对会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后经理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定稿。
4.1.3危害识别的规范:
a)应明确危害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危害应当以适当的术语表达,如生物种类(例如大肠埃希氏菌)、物体种类(例如玻璃、骨头渣、毛发)、化学构成(例如铅,或通常化学分类如)。
b)在识别危害时,应考虑特定操作的前后步骤、生产设备、生产服务和周围环境、以及食品链的前后联系。
c)食品安全危害初步清单应列出了在所有产品类型(如家禽、奶、鱼)、过程类型(如挤奶、屠宰、发酵、烘干、贮藏、运输等)和加工设备类型(如关闭/打开的电路、干燥/潮湿的环境等)潜在可能(即理论上的)发生的危害;
d)当下一环节是实际消费时,只要可能,应针对每个已确定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终产品中食品安全危害的可接受水平。并将确定的结果和依据记录入《食品安全危害初步清单》。
4.1.4终产品的可接受水平应通过以下一个或多个来源获得的信息进行确定:
a)法律法规要求:由销售国部门制定的目标、指标或终产品准则;
b)顾客食品安全要求:与食品链下一环节组织(经常是顾客)沟通的规范,特别是针对用于进一步加工或非直接消费的终产品;
c)产品的预期用途要求:考虑与顾客达成一致的可接受水平和/或法律规定的标准,食品安全小组制定的可接受的水平;
d)经验:缺乏法律规定的标准时,通过科学文献和经验获得。
4.1.5如下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危害的识别:
a)原料、配料或与食物接触材料中危害的流行状况;
b)来自设备、加工环境和生产人员的污染;
c)来自设备、加工环境和生产人员的间接污染;
d)残留的微生物或物理药剂;
e)微生物代谢物的增长或化学药剂的累积/形成;
f)厂区出现的危害(危害的未知传播途径)。
采购产品的质量要求、分类及供方的分类
1质量技术部根据采购产品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影响的程度对采购产品进行分类,并制定《采购物资技术标准》。产品和供方的分类如下:
A类供方—— 原辅料的供方。
B类供方—— 工器具、清洁剂、消毒剂等的供方。
C类供方—— 采购量小的其他产品(服装、鞋帽及其他用品)。
2供方的选择与评价
2.1 A类、B类供方由相应采购部门负责对供方进行调查,填写《供方调查表》。
A类和B类供方要调查及收集资料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 营业执照及相关的许可证,如卫生证等;
b) 主要产品类型以及产能、;
c) 人员、技术、设备设施的现状;经营历史和市场信誉、企业形象等。
d) 综合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必要时或顾客有需求时);
e) 其他能力;
f) 样品。
2.2 供方资料收集齐全后,由采购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如采购部、质量技术部)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填入《供方评定记录》,经采购部门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或其授权人批准后成为合格供方。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
a)对供方的相关经验进行评价;
b)对供方的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情况及品质处理情况进行评审;
c)对供方管理体系进行审核验证其按要求提供所需产品的能力;
d)调查供方的顾客满意度;
e)调查供方的财务状况、服务和支持能力。
2.3选择供方的基本原则
a) 供方须是所供应产品的生产商户(基地)或其的代理商。
b) 供方须提供一定时限的合理的保持服务,并有能力提供保证。
c) 对长期一直品质良好,交货期稳定准时,信誉良好,服务优良的供方,**选择。
d) 在相同条件下,**选择获得ISO9001、HACCP、ISO14000认证的供方。
e) 选择3家以上的相同采购对象的供方,对其物资的质量、价格、服务等进行综合比较。
f) 提供必要的售后服务,大型系统解决方案应提供上门安装调试、培训等服务,否则应有相关的等价补偿包括退换货等。

a)食品安全小组对情况进行初步评价,通过对该批产品的相关的原料验证记录、加工过程控制记录、CCP记录、产品检验记录等资料的评审,对留样或库存产品的检验等方式进行需撤回产品的全面评价,评估可能引发食品安全的可能性和安全风险的严重性。
b)食品安全小组组长向总经理汇报评估结果,批准是否启动撤回。
c)生产部根据已经批准的召回决定,依据质量技术部、仓储部等提供的记录,确定应撤回产品的去向、产品涉及的范围及公司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等,并准备相应的仓储和运输设施。
d)销售部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通知所有收货人,随后寄发书面回收函件。向对方提供以下信息∶产品名称、批次、生产日期、规格、回收原因及其相涉危害。
e)通过通讯媒体,发布公开警告或通告,对已销售的产品实施回收。
f)根据回收产品的分类,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由食堂与顾客进行协商,分别采取就地销毁(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的产品)、全部退回工厂等相应处理措施。
g)对于不能全部撤回的产品,由食堂负责在相关部门挂牌召回,必要时借助媒体撤回产品;
h) 撤回的产品由仓库负责集中存放,并严格隔离、明显标识。

内审准备
1每次内审前,由管代/食品安全小组长负责任命审核组长,组建审核组。
2 审核组长负责根据内审计划安排以下内容, 对审核组成员进行分工,编制《内部审核实施计划》:
a)审核目的、性质、范围和依据;
b)内部审核的工作安排;
c)审核组人员名单;
d)审核时间、地点;
e)受审核部门及审核要点;
f)预定时间,持续时间,会议时间;
g)审核报告分发范围及日期;
3审核组收集并审阅受审部门的质量活动有关的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及以往审核报告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经审核组长批准后备用于内审。
4 《内部审核实施计划》经管代/食品安全小组长批准后提前5—10天发放给受审区域,受审区域若对计划有异议,于内审**天反馈给审核组长以便及时调整。
5内审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担任。内审员不允许审核自己的工作,以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性、立性。
6 审核组长在审核3天前,与受审部门负责人接触,约定审核时间、陪同人员等问题。

管理层是否定期按计划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评审内容包括了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
管理评审的输入
•审核结果
•顾客反馈
•过程情况和产品的符合性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
•上一次管理评审的跟进情况
•可能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
管理评审的输出
•评审结果是否有记录?
•是否有相关的措施?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改进
•产品的改进
•资源需求
•其他
管理评审将在12月进行。
文件规定充分:品管部应根据管理评审目的准备或相关部门准备必要的资料作为评审输入,包括:
1、内、外部质量安全审核报告,HACCP计划验证报告。
2、质量安全方针、目标的实现状况。
3、顾客满意的测量结果和顾客反馈,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
4、产品质量安全的分析结果,HACCP体系运行和HACCP计划的执行情况。
5、过程测量和监视的统计分析结果。
6、纠正与预防措施、纠偏措施的实施情况。
7、以前评审所确定的措施的实施情况。
8、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变化。
9、流行病学信息、食品安全危害信息。
10、改进的建议。
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的措施:
1、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改进,可包括对质量安全方针和质量安全目标,组织结构,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评价。
2 与顾客有关的产品的改进,对现有产品符合要求的评价。
3 资源需求。
HACCP认证的周期:
从签订协议后到贵公司拿到证书一般的周期为45天左右,如果要详细培训辅导,则要3-6个月;
http://iso9001fsc1.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