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措施的有效性:
1.1预防措施必须与发生的潜在不合格问题相适应,即能满足预防的 需求,是确实可实行、有效的。
1.2对潜在不合格现象的分析和预防措施的提出须杜绝出现模棱两可之词,如:可能、大概、十分、确保、一定、全面、彻底等。
1.3 纠正/预防措施须明确5W1H,即:责任人(who)、时间(when)、地点(where)、为何(why)、采取的措施(what)、如何实施(how to do)。
2 措施的提出:
2.1各责任单位必须针对潜在的问题认真分析,评审其出现的尽可能原因,以利预防措施的提出。
2.2 各部门负责人根据评审的初步原因,结合潜在不合格、确定其原因,并责成提出预防措施。管理者代表组织对重大预防措施的评价。食品安全小组组长组织对一般预防措施的评价。
2.3 如措施的实施中需相应的需求时可协调其它部门共同解决,必要时由管理者代表或总经理协调解决。
2.4 品控部对措施实施情况进行总监督,责任人员进行跟踪验证,直到措施有效关闭。当有迹象表明措施不能如期完成时,品控部需查明原因加强监督和协调,以保证措施有效完成,遇客观原因无法如期完成的需提报管理者代表以采取措施。
3 针对重大预防措施由品控部主导、提交管理者代表审查。针对取得实际成效且可持续执行的作业方法、或措施涉及到体系文件的变化时,须进行体系文件的修制订,由权责部门提出申请。
4 预防措施实施后,管理者代表组织对重大预防措施的评审;食品安全小组组长组织对一般预防措施评审。
5 各部门针对潜在不合格的分析,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的重大状况须有效予以记录,记录由各部门自行保存至少3年。

1.目的
对质量和食品安全活动中发现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产品的潜在不合格等问题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其发生。
2.范围
适用于对潜在的不合格采取的措施。
3.职责
3.1 各部门负责对具体活动中的潜在不合格进行分析并采取预防措施。
3.2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重大预防措施的决定,组织对重大预防措施的评价和评审。
3.3 食品安全小组组长组织对一般预防措施的评价和评审。
4.定义
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它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注1:一个潜在不合格可以有若干个原因。
注2:采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生,而采取纠正措施是为了防止再发生。
5.作业内容
5.1 预防措施:
品控部根据仓管员或QA人员提交的《不合格品处理单》进行统计分析,当发现可能出现潜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和食品安全隐患的不合格时,针对产品的生产、运输、验收、储存、交付、成品入库等某一具体过程以《预防措施报告》提出预防措施。
5.2 质量管理体系中不合格的预防:
品控部根据日常对体系的监控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可能出现潜在的不合格时,以《预防措施报告》提出预防措施。
5.3 因生产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不稳定可能造成公司出现严重不合格时,由品控部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必要时召集相关单位人员进行研讨会议,填写《预防措施报告》,向相关部门提出预防措施。

4.8 原计划的评估改进
4.8.1 评估原管理执行情况应该包含在公司FSSC周期性评估范围内。食品安全小组应根据公司产品原含量检测报告、客户投诉或相关部门反馈情况和公司内外反应信息对原管理执行效果进行正确评估,并转化为书面记录。
4.8.2 食品安全小组根据之前原控制计划执行效果信息,结合公司产品和工厂变化情况,适时对监控体系进行更新,并给予记录。

-/gbafcjj/-
http://iso9001fsc1.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