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前准备
检修开工前,应先组织学习相关《检修规程》,检修工艺标准,制定检修进度计划。
4.3组织施工
4.3.1由项目部/运维部按《电业生产安全工作规程》工作许可手续后组织施工。
4.3.2项目部/运维部应严格按照《检修规程》要求施工,执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以保证检修质量要求,施工中做好现场标识并做好设备、设施的保护。
4.3.3项目部/运维部应及时填写各种设备检修记录,随时自检施工质量,并对出现的重大问题做出分析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4.4检修过程检查
项目部/运维部技术负责人对检修过程中的施工质量进行随机抽查监督。
4.5组织验收
设备检修完毕、检修负责人按照质量标准自行检查,然后再交班组、项目部/运维部、甲方公司进行验收,填写验收单,由检修人员和验收人员签名。
4.6结束工作
发电机组检修完毕,经验收人员验收合格后,填写相应的检修验收记录,施工人员撤出现场后,检修负责人工作票终结手续并作检修交代,检修工作方告结束。
4.7设备投运
现场设备检修工作完成后,由运行班将设备恢复到备用状态,按照甲方公司调度命令将设备投入运行。
4.9整理资料
项目部/运维部应整理保存好设备的检修报告,检修报告交给甲方存档。
风险管理流程 内容描述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时机: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企业宗旨变化、战略变化、内外部环境变化、组织及其背景、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变化,风险识别考虑一下因素。
1.质量风险
1.1直接质量风险:工程质量问题,导致返工、返修、报废、降低等级等风险。
1.2间接质量风险:工程交付后使用过程,因质量原因引发顾客的其它财产权或人身权损害风险。
2.环境风险
2.1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消费习惯不同。
2.2政策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环境的变动,以及个地方的相关政策的变动会间接的影响到
企业资金融入以及企业运营的必要条件。
2.3经济环境:利率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同伙膨胀或通货紧缩等。
3.经营风险
3.1原材料供应:主要包括了原材料的价格、质量和送货时间的变化、采购过程的欺诈行为,采购人
员的疏忽,导致原材料数量以及质量上的不达标等。
3.2员工风险:采购人员、服务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生产管理人员,由于他们的疏忽导致的风险,
以及各岗位主要人员的离职等风险。
3.3设备:生产设备出现意外的故障,甚至损坏等。
3.4供销链风险:主要包括供应商及顾客违约,以及供应或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风险。
3.5法律纠纷:消费者投诉等潜在的法律纠纷。
4.市场风险
4.1市场容量:对市场容量的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不合适,没有准确的弄清市场对象对产品的用量,使
得产品的产量大于实际需求,而增加公司的投资风险。
4.2市场竞争力:对竞争对手的错误分析可能导致对我们的产品市场的竞争力高估或低估,引发期望
值风险。
4.3价格风险:产品的价格风险受产品的成本、质量和声誉、顾客消费等的影响。 促销风险:促销
风险包括促销活动的成本的控制、效果预测失误以及对品质的怀疑等。
5.财务风险
5.1融资/筹资过程中的风险:比如风险筹资的很高, 而且受到政策限制较多,加大了筹资的不
确定性。
5.2资金偿还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受到利率的影响,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增加偿还风险。
5.3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短期资金风险和长期资金投资风险。
5.4资金回收过程中的风险:应收款无法及时到位,增加了坏账的出现率。
5.5收益分配过程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确认风险和对投资者进行收益分配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风险和机遇识别时机
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企业宗旨变化、战略变化、内外部环境变化、组织及其背景变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变化等情况下进行风险识别。
5.4 SWOT矩阵分析步骤
5.4.1环境因素分析。列举企业环境因子:要求列举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可能的机会与威胁。列举要求充分、准确.
5.4.2构造矩阵。将上述环境因子进行重点和**排序,对公司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5.4.3策略组合。将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的环境因子进行相互组合,形成SO、ST、WO、WT策略,罗列出一系列公司未来发展的可选择对策或策划出诸多行动方案.
5.4.4优选方案。对SO、ST、WO、WT策略方案进行甄别和选择,确定企业**选择采取的具体计划与方案,并加以实施.
5.4.5管理体系调整匹配。上述方案实施过程如导致相关流程、职责、制度、目标等的变化,要及时将上述变化上升到管理体系的层面,使管理体系与应对措施保持动态匹配,积极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又充分发挥管理体系的**力、生命力和竞争力.
风险和机遇评价管理制度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
合规义务管理制度
监视和测量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信息交流管理制度
成文信息管理制度
与顾客有关过程管理制度
检修安装试验过程管理制度
顾客及外部供方财产管理制度
检验与试验管理制度
不合格输出管理制度
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制度
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监测制度
顾客满意度管理制度
合规性评价制度
内部审核管理制度
管理评审制度
纠正措施管理制度
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制度
环境、安全不符合管理制度
人员的选聘与上岗
4.8.1 经资格鉴定已具备相应能力和知识的,由行政人事部(人力资源部)报总经理并安排、确定工作岗位,需要证件或年审、更换有关岗位资格证书的由行政人事部(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申报办证;
4.8.2 经资格鉴定尚不具备相应能力和知识的,经过培训后达到规定要求并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由行政人事部(人力资源部)上报总经理确定工作岗位,经过培训后达不到规定要求并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由行政人事部(人力资源部)上报总经理调整该人员工作岗位,仍不适应工作的,下岗待业接受再培训或予以辞退;
4.8.3 上述岗位确定聘用结果及人员重新办证情况由行政人事部(人力资源部)在公司人员档案中记录;
4.8.4 当实施培训不能满足人力资源需要时,公司应采取招聘等其他方式选聘人员
4.8.5 人员能力变化由各部门按职能分工实施动态管理,每年12月中旬组织一次考评,并将结果作为新的培训需求进行输入。
4.9 人员的绩效考核
4.9.1 行政人事部(人力资源部)每年年底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岗位人员的胜任情况,从德、能、勤、绩等几方面,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考核,对考核的结果上报公司管理层或总经理。
4.9.2 管理层或总经理根据考核结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评价和改进的依据,可用于薪酬调整、职务升降、岗位调配、员工培训等工作,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人员资源满足规定的要求。
风险评价判断的依据:Ⅰ、Ⅱ、Ⅲ、Ⅳ、Ⅴ;Ⅰ—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Ⅱ—曾经发生
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Ⅲ—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Ⅳ—直接观察可能导致事故,但无适当的控制措施;Ⅴ—定量评价(LEC法)
4.3.1 风险评价方法。
4.3.1.1 对一般因素、较易判断的行为性违章违规因素,采取直接是非判断法评价
4.3.1.2 对其他情况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危险源,即:
D值 危险程度 危险等级 措施要求
>320 较其危险 5级 立即停工整改
160~320 高度危险 4级 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 3级 需要整改
20~70 一般危险 2级 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 1级 可以接受
4.3.1.3危险源评分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取值 人员处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E取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C取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24小时处于其中 10 3人以上死亡/财产损失在100万元以上 100
相当有可能 6 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内处于其中 6 1~2人死亡/财产损失在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 40
有可能,但不经常 3 每周一次 3 数人重伤/财产损失在10万元以上至50万元 15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每月一次 2 重伤/财产损失在1万元以上至5万元 7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每年几次 1 轻伤/财产损失在1万元以下 3
较不可能 0.2 非常** 0.5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财产损失在3千元以下 1
实际不可能 0.1
4.2.2.5 员工代表通过收集日常《信息联络处理单》及会议上员工的反馈信息,协助其向对口部门进行反映,并将处理的结果进行回复,维护员工的权益;
4.2.2.6 所有员工在发现异常的质量事故、环境因素、危险源危害因素时,可向对应部门反映,由责任部门填写解决方案,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并作为管理评审的依据之一;
4.2.2.7 紧急信息由发现部门*传递给工程部、行政人事部处理,当发生重大信息应当日传递到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可采用电话、传真等方式,参见《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制度》和《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制度》;
4.2.2.8 不合格/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单位必须在整改过程中将信息传递到工程部、行政人事部;
4.2.2.9 其他内部信息,提供者可以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4.3 信息库的建立和应用
4.3.1 工程部和行政人事部负责建立公司的信息库,不断汇集各方面反馈回的信息,按照信息载体的不同(如纸张、磁碟、光碟、胶片、声像制品等),提供相应适宜的环境分别存放,统一保存;并参照图书分类的方式,进行整理分类,制成索引,确保已获取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4.3.2 工程部根据合同评审、采购、施工安装、检验等不同过程的需要,提供各部门所需信息和相应的资料,各部门也可根据索引,在工程部调阅所需的信息的资料,工程部和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各部门对上述各类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寻找体系持续改进的机会。
4.4 对体系运行过程中各类记录的控制详见《成文信息管理制度》。
4.5 各部门健全收发文制度,对接收、传递的信息予以记录。
4.1环境因素的识别
4.1.1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的方面:
4.1.1.1识别的范围:本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产品、活动(过程)、服务;
4.1.1.2识别的对象:可控制的、可施加影响的;
4.1.1.3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4.1.1.4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1.1.5类型:水体排放、大气排放、固体废弃物、土地污染、能源和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噪声、能量释放、物理属性;
4.1.2各个部门识别本部门工作范围内的环境因素并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4.1.3环境因素的识别步骤:
4.1.3.1确定具体过程(如某一活动、产品或服务)。
4.1.3.2确定该过程伴随或潜在的环境影响。
4.1.3.3识别环境因素并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4.1.3行政人事部负责汇总各部门识别的环境因素。
4.2环境因素的评价
4.2.1由行政人事部组织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按照是非判断法及打分法对各环境因素进行打分,填写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中的分数栏,并从中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4.2.2评价原则:
4.2.2.1消耗类确定重要环境困素时考虑下列情况
a.使用频率;
b.使用量;
c.缺乏性;
d.可再生利用;
e.可节约程度;
4.2.2.2污染类(污染物及噪声排放)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时考虑下列情况
a.影响范围;
b.影响程度;
c.发生频次;
d.排放符合性;
e.相关方关注程度
4.2.3是非判断法(也叫定性评价法)
该种方法适用于难以定量判断或可直观判断的环境因素的评价,是非判断法根据制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对比、衡量并确定重要因素。当符合以下评价准则之一的,即可判为重要环境因素:
a.违反国家或地方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的环境因素(如**标排放污染物,水、电消耗指标偏高 等);
b.国家法规或地方**明令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或限期替代使用的物质(如氟里昂替代、石棉和、使用淘汰的工艺、设备等);
c.属于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废物(如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共47类,医疗废物的排放等);
d.异常或紧急状态下可能造成严重环境影响(如化学品意外泄露、火灾、环保设备故障或人为事故的排放);
e.环保主管部门或组织的上级机构关注或要求控制的环境因素。
5.2.4打分法(也叫定量评价):当用是非判断法无法确定时
-/gbafcjj/-
http://iso9001fsc1.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