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S认证**回收标志认证
GRS认证辅导GRS**回收标志认证培训
GRS认证培训GRS**回收标志认证辅导
GRS认证咨询GRS**回收标志认证申请
GRS认证顾问GRS**回收标志认证咨询
GRS认证申请GRS**回收标志认证顾问
费用面议
流程顺畅
机构正规
证书有效可查
公司正规
审核流程协助推进
周期2个月左右
适用标准GRS回收标准认证
材料协助整理
资料顾问完成
a) 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应登记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中。重要环境因素应在《目标指标管理程序》中作出具体计划且实施,或通过运管理程序加以控制。
b)发生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或补充识别(更新),重新确定重要环境因素,以保证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性和及时性:
1)增加新项目或施工新工程时;
2)引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时:
3)公司发生重大环境事故时。
4)法律法规变化、更新时。
1.0 目的
通过定期和适时地对本公司社会责任体系进行全面检查和价,保证本公司的 SA 体系持续有效地满足 SA8000 标准和相关利益团体的要求,确保体系的适应性。
0 2.0 范围
本公司涉及 SA8000 的所有组织要素。
0 3.0 定义
(无)
0 4.0 权责
4.1 总经理:对社会责任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负直接责任,主持管理审活动。
4.2 管理者代表:组织管理审活动,并将有关资料供管理审讨论和决议。
4.3 行政部及文控中心:负责审资料的准备。
0 5.0 作业内容
5.1 审前的准备
5.2.1SA 管理者代表发布召开管理审会议的通知,并经总经理批准。
5.2.2 相关人员负责准备所需的文件资料记录。
5.2.3 由总经理或经理主持管理审会议。
5.3 审会议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的议程:
5.3.1SA8000 政策宣传贯彻情况。
5.3.2 社会责任体系的守法状况和绩效估。
5.3.3 内部审核、外部(顾客)审核状况。
5.3.4 纠正及补救行动的完成状况。
5.3.5SA 体系的资源状况价。
5.3.6 对 SA 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及充分性的价。
5.3.7 对 SA 体系进行改善的建议或意见。
5.3.8 上一次管理审的结果跟踪。
5.3.9可能引起管理体系的变更和有关修改情况。
5.4 审会议至少要对以下事项做决议结果:
5.4.1SA 体系重大问题讨论的结果。
5.4.2 对 SA 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性、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完善的内容(工资、工时、健康卫生)。
5.4.3 社会责任体系的有效性方面的改进。
5.4.4 与员工有关部门的体系要求的变更。
5.4.5 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体系实施审、判别达成公司政策及本标准要求的规定。
5.5 审记录及审报告
5.5.1 由 SA 代表人员编制“管理审报告”,其中必须包含审结论及审要求等相关内容,审报告经总经理批准后分发至相关人员,受控由文控中心存档。
5.6 审结果的实施
5.6.1 需要时,文控中心根据“管理审报告”编制“不合格项纠正与补救行动表”,经 SA 管理者代表审核,下达各有关部门按《事故调查不符合及纠正、补救行动控制程序》的规定实施纠正和补救行动。SA 管理者代表负责人员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追踪验证。
5.6.2 管理审发现的重大问题,应通过修改、补充、完善体系文件来加以改进和巩固,以不断提高体系的适应性。

1.0 目的
加强对废弃物、化学品及三废(废水、废气、噪音)的管理及控制,保护社会环境,达到国家法
律法规的要求。
0 2.0 适用范围
适用于废弃物、化学品及三废的管理。
0 3.0 定义
无
0 4.0 权责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保护的组织工作。
4.2 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参与本公司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工作。
0 5.0 作业内容
5.1 废弃物的管理
5.1.1 公司废弃物分为三类,可回收废弃物、不可回收废弃物与危险废弃物。
5.1.2 不可回收废弃物由产生部门人员负责分类存放在的垃圾桶内后,定期倒到公司垃圾储存区,由环卫人员进行处理。储藏桶外应有标识和警示标志。
5.1.3 可回收废弃物
可回收废弃物由有需求单位回收,对涉及到的回收单位,由管理者代表核查其。
5.1.4 危险废弃物
危险废弃物由各产生部门人员负责分类并集中到存放地点,委托由环保主管核准的有的危废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存放有害废弃物的储藏桶应有桶盖、桶盖箍以及桶塞。确保桶盖、桶盖箍以及桶塞可防止储存桶翻倒时废弃物外泄,并可防止雨水。
5.1.5 废弃物管理具体见《废弃物管理办法》
5.2 化学品的管理
5.2.1 化学物品使用前必须密封,不得敞开。
5.2.2 易燃化学物品存放区须配备灭火器材。其周围 2M 内不准放有易然品和杂物。
5.2.3 化学物品必须存放于区域,各化学物品应有相对应的 MSDS。
5.2.4 化学品应有专人管理,并经常检查化学物品的储存管理和安全状况,避免发生泄漏,对环境产生影响。
5.2.5 化学物品的空容器由各部门用完后送至化学品容器放置区, 交供应商回收或按 4.1.4进行管理。

1 .目的:
为使本公司员工安全操作机器设备,通过对机器的定期、日常保养以增加机器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特制定本程序。
2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某某公司所有正使用、预计使用、将来使用之机器设备。
3 3 .定义:
3.1 定期保养:对于某些机器设备在使用一定时限磨损后,需对其进行保养,以增加机器使用寿命.
3.2 日常保养:为使机器设备能在其长时限内使用,对机器设备进行日常点检.
3.3 保养计划:为使各相关人员自觉进行机器维护保养工作,于保养工作进行前制定的方案,其包括:保养时间、保养人、责任人等,计划包括年度保养计划、定期保养计划、日常保养计划。一般将其归为一份文件(年度保养计划)。
4 4 .职责范围:
4.1 行政部负责机器设备保养计划的制定,及对机器进行定期保养,维修保养。
4.2 各使用部门负责机器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和机器设备试用报告的填写。
5 5 .内容:
5.1 机器设备的申购
新机器由需要部门依据其生产需要,经总经理签批后,向采购部申请。
5.2 机器设备的试用
对于购入的机器设备,由生产车间对其试用,幷填写《机器设备试用报告》。
5.1 保养计划制定
每年年底,由行政部主管制定机器设备年度保养计划,明确规定机器设备的种类,设备编号,存放地点,保养时间段,保养责任人等 。
5.4 保养档案:
行政部对本公司所**器设备造册入档,档案内容为:机器设备名称、购入日期、机器设备编号、存放位置、定期保养情况、维修保养情况、现在状态
5.5 机器设备定期保养
按照各机器的使用特点,由行政部制定机器设备定期保养的频率、定期的保养人及保养负责人。
幷明确规定机器设备定期保养方法、保养方式。
5.6 机器设备日常保养
5.6.1 机器设备自购入厂验收合格后,由各使用部门进行日常保养,保养内容具体见《机器设备保养作业书》,行政部负责对各车间人员进行机器设备保养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为保养方法、
保养方式、保养作用等。幷督促各部门使用保等记录。
5.6.2 各车间使用人员负责对机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保养如:清除灰尘、上油等.幷由组长监督执行,且保养人员需做好日常保养记录,车间组长审核确认.
5.7 机器设备维修保养:
5.7.1 如遇机器设备使用不畅,需维修时,由相关部门填写《机器设备维修申请单》,由行政部指派人员进行,一般人员没有行政部特别指示,不能私自进行维修,以免造身伤害,或对机器设备构成损害。
5.7.2 对其每次维修保养应记入机器设备档案中,以利于相关问题的追溯,如:机器设备的报废、使用寿命、供货商估等。

1.0 目的
为在本公司建立一个全体员工平等的沟通渠道和机会,给予员工丰富的工作生活空间,关爱员工的身心健康,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生产效率,特订此程序
0 2.0 适用范围
本公司全体员工。
0 3.0 定义:
员工代表:由员工自己选举产生的与公司高层管理者进行沟通的代表。
0 4.0 权责
4.1 员工代表:对本公司有关管理制度及时向员工进行解释宣传并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给公司高层管理者。
4.2 管理者:定期组织召开与员工代表进行沟通的会议,并妥善处理员工的来信来访。
0 5.0 作业内容
5.1 员工代表的产生
5.1.1 本公司全体员工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5.1.2 为确保员工代表的全面性,能真正代表全体员工的心声,以部门为单位,由员工推荐或自荐产生员工代表候选人,再选举员工代表。
5.1.3 员工代表由员工自己选举产生,不得由管理人员,根据选票得票数的多少决定具体人员,并予以公布。
5.1.4SA 推行小组为非管理层员工选举员工代表提供各种条件。
5.2 员工代表的和义务
5.2.1 员工代表可直接将员工的任何意见或建议以各种形式(书面形式、投意见箱、当面沟通等)反映给公司高层。
5.2.2 员工代表有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权。
5.2.3 本公司必须确保被选举产生的员工代表有时间、**会接触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
5.3 员工代表与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沟通方式
5.3.1公司高层管理者确保以每一份意见或建议书进行有效的回复,并每3个月举行一次沟通会议,妥善公开处理员工的来信来访。
5.3.2 公司高层管理者如因情况,不能主持召开沟通会议,可委托其代理人主持会议。
5.3.3 经沟通会议后形成的有关规章制度,员工代表应及时向全体员工进行解释宣传
5.3.4 公司对合理的意见及建议均会接受和采纳,并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建议人给予适当奖励。
5.4 当员工代表因情况不能胜任相应职责时,需重新执行 5.1 的要求选举员工代表。上届员工代表向工会递交述职报告,完成交接工作。
5.5 本公司反对有歧视和非正常对待员工代表现象。
公司为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分享、创新和应用企业需要的各方面知识:
A从失败、临近失败或成功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B公司员工的知识和工作经验;
C顾客、合作伙伴及供应商等外部方面对企业有益的知识;
D公司内部已经存在的有用知识;
E与竞争对手比较而获得的知识;
http://iso9001fsc1.b2b168.com